
科举考试自汉朝起源,始于隋朝,成型于唐朝,逐步完善并在宋朝得以完成,直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全盛。然而深圳配资网站,清朝光绪年间这一制度被废除,历时一千三百余年,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从繁荣到衰落的变迁。
自隋炀帝设立科举制度的初期,科举便开始不断地进行完善。到了唐朝,科举不仅涵盖了多个文科科目,还首次增设了武举考试,形成了文武并重的体制。武举的创设始于唐朝长安二年,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所倡导。
武举制度的初衷是为有才有勇的军事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仅增强了朝廷的军事力量,也使朝堂不再仅仅是文人们的天下。唐朝的盛世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文武并重的制度。这一时期,武则天的统治极具历史意义,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不仅接续了唐朝的盛世,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深刻的改革,推动了国家的繁荣。
展开剩余78%武则天的眼光独到,她不仅着眼于内政改革,也十分注重国防建设。她通过打击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确保了国家的边疆安全,并且大力推进对武将的选拔制度。她对武举的重视也可以说是她治国理政的一大亮点,既有利于国家军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激励有勇有谋的军事人才。
根据《唐会要·尚书省诸司下·兵部待郎》记载,唐朝长安二年正月,武则天便发布命令要求各地州府教授武艺,并每年按文、武贡举的规定选送人才。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武举作为科举的一部分正式开启。
然而,武举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政权的变化使得武举一度遭到废止。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谏议大夫田敦上奏认为,武举产生的军事人才过多,可能影响朝廷的安全,因此建议暂停武举。德宗听后决定暂停武举,这一举措持续了十年之久,直至元和三年,兵部再次奏请恢复武举。
武举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两大类:定期举行的贡举和不定期的制举。贡举包括文科和武举,文科由礼部主持,武举则由兵部负责。
在具体考试形式上,武举与文科考试并无本质区别,主要分为举送和省试两部分。举送是指各地州府通过考试,将合格者选送至尚书省参加省试。武举的选拔标准则偏重于考察人才的军事才能和智勇之谋。每年,州府都会选拔出一批有才有力的军事人才,他们通过了本地的兵试后,便被送往京城,跟随朝集使前往参加省试。
省试是武举考试的第二阶段,通常每年在十月举行。考生需先谒太公庙,再由兵部进行勘查,最后参加兵部的正式考试。最初,武举的考试由兵部员外郎负责,直到开元年间,玄宗发布命令要求兵部侍郎亲自掌管这一事务,标志着武举考试的重要性和地位逐渐上升。
武举兵部试的考试内容涵盖了多项军事技能,包括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和举重等,考察了考生的耐力、技巧和综合素质。每一项测试都有严格的评分标准,射箭、骑射等项目都要求考生在规定的场地和距离内展示出色的技艺和精准的射击能力。
长垛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项目,考察考生远距离射箭的能力。考生需用一定重量的弓箭射击,成绩的评定依据箭矢的命中位置,最初分为三等,后来在天宝年间调整为五等。骑射则是在马背上射箭,考察的是骑乘和射箭的协调性,而马枪则是考生骑马后,用枪击中设定的靶板。步射则是考验考生在固定位置上的射击能力。
此外,武举考试还考察了考生的体能,尤其是举重和负重项目。举重又叫做“翘关”,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条件下举起重物,成功者才能被视为合格。
通过武举考试的合格者,将获得不同等级的官职任命资格,依据其武艺和背景,分为放选、授散官和帖仗三个等级。根据每年考试的成绩,朝廷会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合格的军事人才。
唐朝武举制度自武则天创设以来,经历了多次废止与恢复,但它一直持续至清朝光绪年间。科举的两大类别——武贡举和武制举,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招募军事人才的重任,推动了各朝军事力量的壮大与稳定。武举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